清华体育产业研究|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献礼三连发之一:经济视角下的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设计与运营研究(上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延续中心传统,中心再次推出“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献礼三连发”专题,分别从经济视角下的大型体育场馆设计与运营、青少年体育培训风险防范和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等三方面,分享主要研究发现,献礼校庆。
今天发布的是中心在大型体育场馆设计与运营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经济视角下的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设计与运营研究》(上篇),主要介绍大型体育场馆的概念,设计与运营关系,国内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现状,以及经济视角下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设计运营的部分经典案例分析。
2022年是中国大型体育赛事之年,包括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在内的大型体育赛事已经或即将在我国密集举办,在展现国家综合实力,为全球观众奉献高水平体育赛事的同时,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赛后运营,以及体育场馆“两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等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上述问题,中心从经济、公益和文化等三个视角入手,对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设计与运营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为国内相关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受篇幅所限,本期呈现的是经济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内容,公益与文化视角下的研究成果将在未来陆续发布,敬请期待。
本文中所指的大型体育场馆是指有条件承办专业体育赛事的竞技类体育场馆。根据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2003年颁布的《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2003),大型体育场馆包括观众席容量40000座及以上的体育场、6000座及以上的体育馆和3000座及以上的游泳设施,以及包含上述场馆的体育中心。
大型体育场馆是一类体量宏大、功能复杂的公共建筑。从建筑学的“空间”视角,体育场馆由5个部分构成,由外及内分别是赛场所在街区、赛场外部空间、赛场附属空间、赛场看台空间和赛场场地空间(图1)。
大型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物质载体和体育赛事及相关附属消费的重要空间,是城市投资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我国体育产业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根据《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包括游泳馆、体育馆、体育场等)逾6000个。伴随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新科技突飞猛进和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正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代。
根据国际成熟的体育场馆的经验,由于场馆的前期投资额度大、后期运营面临难度高,为了避免“白象综合征”,通常在城市政府、俱乐部、运营方、建筑规划等领域专家多方参与之下,经过系统的开发运营全链条研判和策划,再进行谨慎的实施工作。
前期的投资阶段和设计阶段,主要研究包括从宏观到细节的种种议题。例如体育场馆及其相关的周边城市综合开发,对整个街区乃至城市的作用,如何发挥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带动力等。由此可见,成熟的体育场馆,从投资研判、到空间策划、建筑设计、再到后期运营,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联性,保证赛场乃至城市街区的运营需求与空间设计的一一对应。因此,国际成熟的体育场馆在后期运营阶段能够实现相对较高的运作效率,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进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总体来看,国内大部分体育场地特别是大中型体育场馆以政府投入和建设为主,尤其是在城镇化和新城运动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政府投入和建设大型体育场馆成为一股基建风潮。但是,在运营方面国内大型体育场馆的收入来源相对较少,主要以租赁为主,较多依赖于政府拨款,自主造血能力较弱,日常运营所获得的收入通常仅够支付水电费和基层员工工资,场地租赁、无形资产与配套服务收入不足,难以实现“以体养体”的目标。
场地租赁方面,近些年,国内大型体育场馆已逐步实现由承办一次性大型体育赛事、场地出租等基础性功能向竞赛表演、商贸会展、文化娱乐、体育旅游等综合性多功能转变,成为体育与其他产业有效融合的突破口,但受限于场地空间兼容度较低、灵活性较弱、要素配套相对不足等问题,较难引入其他活动,对多元化增加租赁收入造成不利影响。
无形资产收入方面,从国际经验来看,出售冠名权是体育场馆无形资产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国内职业联赛发展水平较低,同时场馆管理受体制相关约束,在冠名权销售等方面进展缓慢,使得场馆无形资产收入受到不利影响。
配套服务方面,近年来,国内体育场馆逐步重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不少场馆在功能上增设了一定面积的附属商业空间,进行零售、娱乐、餐饮等方面经营。但在看台区,相关附属商业配套服务严重不足,仅设置了少量规模不大的售卖点,难以满足观众更多的消费需求。部分场馆虽然设有VIP席位和包厢,但仍停留在服务员“端茶倒水”,未能为贵宾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和服务。另外,不少场馆的附属商业空间主要是以店铺出租的方式进行合作,空间缺少建筑设计前的合理策划,建筑设计对引入商业的功能类型、商业空间的规模和布局考虑不足,导致空间与后期商业运营需求不符,导致同场馆相关的旅游、住宿、娱乐等配套服务商业开发不足,难以围绕体育服务与产品形成更多附加消费。
可以看出,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国内大型体育场馆在提升设计与运营方面还有着一定的空间。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大型体育场馆设计与运营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将能够为后续相关改善与提升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以下将从经济视角出发,围绕附属商业空间设计运营、场馆看台空间设计运营、场地功能设计运营和场馆运营服务质量等四方面内容对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设计运营案例进行介绍与分析。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体育场馆的赢利模式中,产业链延伸拓展模式(图2)具有较好的成效。其中X 轴是体育产业链上下游,Y 轴是体育+相关产业内容的拓展,两轴的交点是体育赛事。按照这一理论,体育场馆中的餐厅、零售商店、休闲娱乐设施等不仅可以在比赛时被观众使用,可以在非赛时面向社会营业,博物馆、名人堂、纪念品商店等也可以服务于非赛时前来观光的游客。这些附属商业设施延长了场馆利用时间,拓展了消费人群,成为体育场馆重要的收入来源。
以旧金山大通银行中心(Chase Center)为例,其于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是一座可容纳18064人的现代化体育和娱乐场馆。该场馆内部设有10万平方英尺的零售、餐饮和娱乐空间,从饺子、墨西哥薄饼到精酿啤酒、法餐,各类食物应有尽有,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消费需求。场馆内设有1个屋顶酒吧、32个场边包厢、60个剧院包厢、VIP休息室等活动空间,可承接如公司年会、家庭聚会、婚礼、毕业典礼等各类中小型活动。另外在场馆的东北角建有一个即可俯瞰海湾美景又可欣赏场馆内景的观光平台(图3)。
在此基础上,将大通银行中心作为主场的NBA金州勇士队围绕其打造了一片占地11英亩的体育综合体,取名为繁荣城市(Thrive City)(图4),建有广场、写字楼、商店、餐厅、健身房、诊所、农贸市场等,成为了当地居民休闲娱乐三亿体育官方App下载、购物放松的好去处,达成了赛时和非赛时的双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为保证良好的上座率和观赛氛围,并本着节约资源的目的,近年来国外体育场馆在设计看台空间时追求小型化和灵活化,同时不断扩大包厢规模,丰富VIP区服务。同时,精细化研究不同观众群体需求,设置多类型席别,满足多类目标观众人群,提升观赛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体验感,实现比赛日收入的提升。
以洛杉矶SoFi体育场为例,其于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是NFL洛杉矶公羊队和洛杉矶闪电队的新主场,总造价高达55亿美元。该球场固定座位数量为7万个,如果遇到大型赛事,座位数量可通过模块化、可拆卸的构件临时扩增到10万个,实现在日常赛事和大型赛事之间的灵活转换。相比其他球场,该球场座椅布置得更为陡峭,看台在垂直向度细分为多层,并向上堆叠,减少退台的幅度,缩短其与球场的距离,拉近看台观众的视距。
SoFi球场普通观众区分成十多个类别,除普通的硬质坐席区外,还设置有站席区、家庭观赛区、无障碍席位等,并设有餐厅、便利店、公共休息区等附属服务空间,满足不同观众社交、餐饮和购物需求。针对VIP观众,该球馆设有260个豪华包厢,划分成7类,分别是Bungalow、Field Cabana、Executive Suit、Patio Suite、Perch Suite、Stage Suite和Terrace Suite),同时设有1.3万个商务坐席,搭配多样化的优质服务如VIP停车区、独立通道、专属俱乐部空间、优享坐席服务等,满足不同观众的偏好。观众可以一边喝着鸡尾酒一边欣赏市区全景,也可以在球员身后享受独一无二的近距离观赛体验。